“要深入挖掘并激發老字號活力”“復核老字號是激活中華老字號品牌整改的方式之一”“酒類老字號洗牌加劇”“老字號品牌還是要主動在變化中尋找創新”·······
11月15日,《華夏酒報》官方微信公眾號刊登了《2個酒類“中華老字號”被摘牌,138家酒企通過復核(附名單)》一文后,引發了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
在梳理數十條留言后我們發現,讀者關心的話題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為酒類中華老字號發展建言獻策;二是分析什么原因導致2家企業被摘牌;三是探討為什么一些有規模、有知名度、甚至有歷史的酒企至今沒有被認定,而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酒企卻赫然在列。
前者自不必說,從本文開頭呈現的讀者留言就可以看出,大眾對于當下酒類中華老字號的發展多抱有積極且正向的態度;而對于后兩者,有幾家酒企被反復問及,也折射出消費者對于中華老字號的認可和重視。
到底什么是中華老字號?
根據2023年1月商務部等5部門發布的《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管理辦法》顯示, 中華老字號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品牌創立時間在50年(含)以上;
(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三)面向居民生活提供經濟價值、文化價值較高的產品、技藝或服務;
(四)在所屬行業或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引領性和示范性,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和贊譽。
再具體到中華老字號企業,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
(二)依法擁有與中華老字號相一致的字號,或與中華老字號相一致的注冊商標的所有權或使用權且未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傳承關系明確且無爭議;
(三)主營業務連續經營30年(含)以上,且主要面向居民生活提供商品或服務;
(四)經營狀況良好,且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五)具有符合現代要求的企業治理模式,在設計、研發、工藝、技術、制造、產品、服務和經營理念、營銷渠道、管理模式等方面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
(六)在所屬行業或領域內具有較強影響力;
(七)未在經營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中。
綜合來看,想要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與企業經營規模的大與小并無直接關系,也不是滿足時間層面的老就足夠了,還需要文化、品牌、經營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都過硬、都要強。畢竟老字號不僅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承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我國工商業發展歷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
11月7日,第三屆中華老字號創新發展大會在上海舉辦。大會透露的信息顯示,2022年,中華老字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2萬億元,近七成企業實現盈利,稅收貢獻達2700億元,吸納就業87.2萬人。2023年前三季度,中華老字號企業營業收入已超過2022年全年水平,發展勢頭強勁。
從數字中足見中華老字號的魅力和“吸金”能力。
為什么要清退一批中華老字號?
“商務部于2006年、2011年先后認定兩批共1128個中華老字號品牌?!?1月9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指出,為推動中華老字號順應市場機制、持續健康發展,今年4月,商務部聯合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文物局部署開展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建立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對已有中華老字號進行全面復核,將長期經營不善,甚至已經破產、注銷、倒閉,或者喪失老字號注冊商標所有權、使用權的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
由此來看,這次55個中華老字號被“摘牌”可是只是開始。未來,那些業績不佳、優勢不在、發展相對滯后的企業恐還將被“淘汰”。這對酒業來說,是警示也是保護。
今后,酒類中華老字號需更加愛惜自己的“羽毛”、珍惜“金字招牌”。以酒為載體,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在時代潮流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以更高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構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