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青島啤酒廠新投產100萬千升精釀啤酒生產基地的消息引發業界關注,據悉,這項總投資50億元、落地于嶗山的項目,不僅包含高端啤酒、更包括威士忌生產業務。消息顯示,該項目建成投產后除了精釀啤酒外還可年產2500噸威士忌。
在青島啤酒試水威士忌的背后,是其他包括啤酒、白酒企業紛紛涉足威士忌的熱潮,那么,威士忌在國內市場前景到底如何?
繼預調雞尾酒后的新熱潮?
青島啤酒剛剛落地推進的這個包含威士忌生產的項目,在今年4月7日就舉行了簽約儀式。往前回溯,早在2020年,青島啤酒就發布公告稱擬將威士忌、蒸餾酒等產品增添入經營范圍,并將其作為未來規劃。
國內另一家大型啤酒生產企業燕京股份,同樣將目光瞄準了威士忌。
今年5月8日,燕京股份股東大會通過相關議案,擬增加其他蒸餾酒、威士忌生產、威士忌銷售、白酒銷售、廠房出租等經營范圍。
國內威士忌的生產早已有之,據稱國內最早的威士忌酒廠,是始創于2014年的福建大芹陸宜威士忌酒廠。
白酒企業試水威士忌,也早早開始。2016年,天佑德酒就啟動了年產1000噸青稞威士忌項目。
3年后,涉足威士忌領域的企業更多。
2019年,江小白和高瓴資本收購蘇格蘭威士忌品牌羅曼湖,據稱收購以來的4年間,羅曼湖在中國市場業績已實現5倍的增長。也是在同一年,洋河與帝亞吉歐合作,推出“中仕忌”并組建中仕忌獨立品牌運營團隊。
2020年,勁酒發布了勁牌威士忌風味本草烈酒“勁仕”。同一年,百潤股份定增募投、用于“烈酒(威士忌)陳釀熟成項目”,據稱項目建設完成后,將實現約3.4萬噸威士忌原酒(酒精度為 70%)的儲藏能力。相關信息披露,百潤股份以威士忌為主的“其他業務”2022年營收增長58.84%。
郎酒在2022年度開始籌備威士忌生產事宜,到今年上半年,峨眉山高橋威士忌酒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5%。
威士忌生產的框架已經搭建,但根據郎酒方面的說法,第一批威士忌至少還要等到2027年。
同一年7月,瀘州老窖與英國麒麟烈酒集團簽署中國威士忌項目合作協議,雙方稱在中國威士忌領域進行深入合作。
今年6月,古井貢酒股東大會上,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金輝表示,公司未來在聚焦白酒主業的同時,在威士忌產業方面也會有所布局。公司目前威士忌產品工藝已經完成,產品小樣已在實驗期。
瞄準160億的市場容量
不同口徑的統計數據都顯示,無論是國內市場威士忌的整體消費量、還是進口威士忌的體量,都已呈高速上升態勢。
華經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7年-2021年,中國威士忌市場規模從17.80億元成長至49.51億元,4年增長了178.15%。
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表明,威士忌進口量已經從2015年的1.58萬千升,上升到2021年的3.03萬千升;威士忌進口額已經從2015年的1.19億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4.64億美元。
中國食品土畜產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的數據則顯示,2022年威士忌的進口量為3.28萬千升,增長了8.4%,進口額5.6億美元,增長20.31%。
近年來,威士忌增速迅猛,與國內的相關政策有關——2017年12月,我國對于國際蒸餾酒的關稅降低,這無疑促進了進口威士忌的發展。
進口威士忌的猛增,無疑又促進了國內市場威士忌整體增速,也刺激了國際巨頭、國內企業在本土生產威士忌的雄心。
華經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威士忌酒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亞太地區是全球威士忌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50%的增長來自亞太地區。其中,中國以1.67億英鎊成為全球第四大單一麥芽威士忌市場。
相關研報預計,2025年左右中國威士忌市場將超過22.5億美元,按照目前匯率來算,也就是彼時國內威士忌市場規模會達到約160億元以上。
不僅從市場規模上表現出成長性,實際上從受眾層面來看,威士忌也更得未來主要消費群體的“歡心”。
來自天貓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威士忌主要消費群體的年齡段,多在40歲以下,其中18-29歲的年輕消費者占比達到37%。
《百瓶威士忌2022年度行業報告》顯示,國內威士忌消費者以年輕高凈值人群為多數。90后乃至00后用戶占比已超過一半。其中,00后用戶占據了Z世代的42%。
這意味著,未來勢必會成長為酒類消費者主體的90后、00后,是威士忌的消費主力,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口味偏好,就代表著未來的市場走向。
生產易得,市場易得嗎?
國內白酒企業、啤酒企業紛紛涉足威士忌,與酒類生產在轉換上的便利性有一定關聯。
以白酒而論,其與威士忌同屬蒸餾烈酒,都需經過發酵、蒸餾的基本生產階段,在這一點上有共通性。
啤酒與威士忌的生產相比,則都是采用大麥類的谷物為主料,只不過生產啤酒需要在大麥糖化并煮沸后加入啤酒花,兩者在前半程的生產工藝類似,后半程有所不同。
對啤酒生產企業而言,若要轉型生產威士忌,需要購置發酵裝置與陳儲裝置,即橡木桶。白酒生產企業同樣需要橡木桶才能進行威士忌的生產。
工藝上的大同小異,讓啤酒企業、白酒企業進行威士忌生產轉型有一定便利性。但與此同時,在諸多企業看好威士忌并大舉涉足的同時,市場也不乏擔憂之聲。
從生產標準、硬件要求上來看,國內酒企發展威士忌也需要跨過一些門檻。
國內不同香型的白酒,其生產周期都有所不同??靹t數月、慢則數年,可上市銷售。而威士忌方面,以最負盛名的蘇格蘭威士忌來說,其在經過前期的發酵、蒸餾后,酒體最少需在橡木桶中陳貯6年方可上市。
6年的陳貯期,對國內酒企來說無疑大大增加了運營成本。
從硬件來看,合乎要求的橡木桶也較為缺乏,人才同樣缺乏——《2022-2023中國威士忌產業調研報告》顯示,國內專門從事威士忌生產的技術人員僅100人左右,專業釀酒師約70人。
“國內威士忌市場的總量還是偏小,能容下多少企業投入其中?”酒業專家、九度咨詢董事長馬斐認為,目前國內威士忌的消費總量不過區區40、50億元,其總體額度還不及一個二線白酒企業的年銷售額。
即便按照相關機構的預期,在2025年達到160億元以上,也同樣遠遠不及白酒業的體量,因而目前一些企業對威士忌的布局,更多屬于試水性質。